曲阜师大新闻中心讯(通讯员:刘伟 杜晨曦) 9月15日,山东社科论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中国探索与国际经验学术研讨会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东京电机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曲阜师范大学等人工智能领域的1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教育与机器的关系等教育领域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国内外近百余所高校的千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申培轩,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戚万学,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邢光,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兼)胡钦晓,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凡刚,济宁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马汉涛等出席开幕式。山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宗杰主持开幕式。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邢光致辞
邢光简要介绍了曲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对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及广大教育界同仁给予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教育大数据研究院,聚焦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跨学科研究以及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了有影响力的成果。本次承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主题研讨会,将进一步助推学校教育智库平台建设及特色研究,对于智慧赋能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生态优化,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申培轩致辞
申培轩对参加此次研讨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介绍了山东省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做了积极努力和探索。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给教育内容、教育模态、教育方式带来整体性影响,给重塑教育形态、强化教育本质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次会议主题关注人工智能的教育赋能,立足山东,打开了教育发展的国际视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教育教学迫切需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探索”“山东经验”,探索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方式,推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助力实现因材施教,构建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科研引领和智力保障。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致辞;山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宗杰主持开幕式
刘致福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介绍了山东社科论坛2022的有关情况。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搭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中国探索与国际经验,国内专家学者携手,共同推进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大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机制研究、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山东经验上下功夫,积极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兼)胡钦晓,教育学院院长唐爱民教授,传媒学院院长王焕景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柳士彬教授,分别主持了各阶段研讨。
会议期间,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贺南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世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蔡奕渔教授,东京电机大学张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复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顾小清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胡凡刚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现代教育技术》主编、清华大学钟晓流教授,《开放教育研究》副主编徐辉富研究员,《远程教育杂志》执行主编、编审陶侃教授分别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探索中美合作与交流的新视野》《教育信息化的三种形态》《未来大学:中国如何从人才大囯转变成人才强国?》《虚拟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的创新教育》《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学校教育变革与“人工智能教育学”的理论构建》《论教育与机器的关系》《联合面部线索与眼动特征的在线学习专注度识别的研究》《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培根铸魂:智能技术赋能高校育人》《人工智能助力减负增效》《人工智能与大规模个性化学习:问题与思考》《智能+教与学的新审视》为题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是山东社科论坛2022年系列研讨会的教育学专场论坛,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发展格局下山东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的重要活动之一,为区域间学术对话和科研协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学学者以实际行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的生动实践与齐鲁担当,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 社会科学处
供稿审核:谭维智 朱莉雅
编辑:刘萌 责编:刘永礼
终审:孙祥广